傅秉駒
發布日期:2020年11月27日
一、源起
1836年9月17日,受「美國全國浸信聯會」(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差派的叔未士(John Lewis Shuck)夫婦來到澳門宣教,可算是美國浸信會到達中國本土宣教的最初代表。1 1837年1月,叔牧師帶領了一名華人楊慶信主,為中國浸信會的第一位信徒。2 同年5月1日,羅孝全(Issachar Jacox Roberts)代表「羅孝全基金會」(Roberts Fund Society)抵達澳門,後來成為美國浸信會傳教士。1844年,叔師母因難產去世。翌年叔牧師返回美國再度結婚,同時轉為「美南浸信會」傳教士。3 叔牧師在華傳道共十六年,1851年因健康轉差返回美國養病,逝世時只得五十一歲。4
1901年,美國「聖經傳道會」(Bible Missionary Society)差派杜心餘(Samuel Charlton Todd)夫婦來華南地區傳道,二人於1903年12月抵達澳門。5 抵步後不久就租賃營地大街44號(即現今萬昌堂)6 一幢三層高的樓房,地下設為談道室,二樓為禮拜堂,並立刻進行佈道,每晚皆有聚會。在短短幾個月間,已有五位青年人決志信主。1904年,杜牧師在黑沙環海邊為五位新葡施浸,因為有了五位會友的緣故,因此在1905年正式成立教會,定名為「信福會」,當時共有二十五名會友。教會使用營地大街的堂址共二十年之久。教會雖於1905年成立,但教會卻在1964年舉行六十週年紀念,而此前並未有其他週年紀念的紀錄,有牧者相信教會當時是以五位信徒於1904年受浸開始計算。7
1908年,杜牧師夫婦應總會傳召返回美國,返美後杜牧師一病不起離世。為繼承杜牧師在澳門宣教的遺志,杜師母重返澳門,並與志同道合的嘉理慰(John Galloway)牧師一起發展福音工作。後來,杜師母在徵得杜老夫人同意後,決定與嘉牧師結為夫婦,並在一次休假後再度來澳時,在途經的日本與嘉牧師結婚,時維1910年10月。8 杜老夫人為了記念愛子心餘,特別送出巨款給嘉牧師夫婦作為結婚賀禮,嘉牧師夫婦將這賀禮轉為購堂費用,故此新堂命名為「杜心餘紀念堂」。9 杜牧師逝世後,聖經傳道會於1910年歸入美南浸信會海外傳道部,信福會正式更名為「澳門浸信教會」(以下簡稱「澳浸」)。10
二、辦學、成長
澳門浸信教會先後開辦了「培志小學」、「培正分校」(1908-1924)及「靈導女校」(1913-1931);並購置船隻往來鄰近各鄉鎮及為漁民子弟開設識字班,在中山縣沿珠江流域多個地區設立福音堂,抗戰期間更運送糧食接濟在內地的「大衾痳瘋病院」。1916至1920年是澳浸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五年間受浸人數達一百一十八人。1920年亦首次按立會佐,其中按立的孫盧慕貞、劉鄭惠荃、胡汝昌、范朗西等皆為社會知名人士,反映教會在制度和事奉上漸趨成熟。11
然而,這段時期由於會友素質良莠不齊,教會不時發現會友行徑違反聖經原則,故此經常革除會友會籍;1923年,教會建議會眾入會時要「立約」效忠教會及其信仰,約文參照美國浸信會,並由嘉牧師及林保羅主任草擬。12 營地大街堂址因租約關係需要另覓新址,1924年馬交戲院(國華戲院舊址)結業,教會便暫租該院聚會。翌年教會再遷往橋仔頭,數月後再改租新馬路西洋銀行對面的屋子聚會。1926年,教會購得橋仔頭堂址,於是又再搬回橋仔頭。由於屢次搬遷會堂相當不便,故教會擬購地建堂。之前教會曾購得前堂地段(大三巴牌坊側之空地),後來天主教當局反對興建教會,訴訟至當年10月地主才把款項退回教會。1927年,教會購得白馬行九號(當時門牌)的古老大屋(即現址),屋內的設備比自建教堂更加完備。大堂設有二百座位,還有廳房可作教室、祈禱室、團契室及傳道人住宿,屋後還有一片空地可作為活動場地。13
抗戰期間,很多人逃難來到澳門,教會發展興旺,1945年參加主日崇拜者多達六百人。嘉牧師任職教會四十二年,在1949年退休後仍居於澳門,直至1968年安息主懷,享年九十一歲。14
三、擴展
1951年,教會拆卸白馬行原址重建,1953年新堂落成使用,其後又鼓勵港澳差會及堂會購置土地開基、辦學。同年,教會在河邊新街120號2樓開拓「下環福音堂」(1974年9月29日立會),15 之後又開設了「二龍喉福音堂」(1961年開基;1974年12月21日立會)及「沙梨頭福音堂」(1965年開基;1982年7月25日立會),並建立學校,包括於1955年開辦「澳門浸信中學」、1962年開辦「下環浸信學校」和1965年開辦「沙梨頭浸信學校」。根據澳浸的1964年教會會務簡報,該年的主日崇拜平均每週約一百五十人出席,領主餐者約一百二十人,主日學平均每週約三百人,助道會平均每週一百二十人。16 助道會教材經香港出版,成為港澳各浸信會助道會一起使用的教材。17 1965年5月17日,「澳門浸信會聯會」正式成立。18
1992年,澳浸與浸信西差會及旺角浸信會合作,在新橋區開展福音事工,至1995年澳浸退出。1994年舉行九十週年慶典,並再度聘請之前曾任澳浸教牧同工的黃鐘牧師由美返澳,策劃建堂擴校計劃。1995年,澳門浸信中學加入政府免費教育網絡。1996年,「中澳聖經學院」成立,黃鐘牧師兼任主任牧師、校長、院長三職。2002年,澳門浸信中學黑沙環新校舍落成,於11月22日舉行啟用典禮,並成立福音堂。澳浸歷年會友超過二千五百人,部分已移居海外。現居澳門會友約數百人,主日崇拜人數約二百人。19
註釋:
1. 湯清:《中國基督教百年史》(香港:道聲出版社,1987),頁112。
2. 黃鐘:〈會史輯要〉,《澳門浸信教會立會九十五週年紀念特刊1904-1999》(澳門:澳門浸信教會,1999),頁112。
3. 湯清:《中國基督教百年史》,頁112。
4. 唐佑之:〈澳門浸信會百年史略〉,《澳門浸信會百年史略1904-2004》(澳門:澳門浸信教會,2005),頁2。
5. 黃鐘:〈會史輯要〉,頁112。
6.〈最初在營地大街設福音堂〉,《澳門浸信會百年史略1904-2004》(澳門:澳門浸信教會,2005),頁63。
7. 黃鐘:〈會史輯要〉,頁113。
8. 同上。
9.〈九十五年大事記〉,《澳門浸信教會立會九十五週年紀念特刊1904-1999》(澳門:澳門浸信教會,1999),頁124。
10. 朱秉仁:〈澳門基督教會史研究1807-1966〉(建道神學院神學碩士論文,2015),頁86。
11. 蕭楚輝:〈探古釋今:澳門基督教發展史略〉,〈http://archive.li/LUQXi#selection-189.1-993.55〉(2018年1月29日下載)。
12.〈九十五年大事記〉,頁124。
13. 黃鐘:〈會史輯要〉,頁118-119。
14. 為道:〈澳門浸信教會〉,《時代月報》第67期(2003年2月),頁3。
15.〈澳門浸信會聯會共有六間堂會〉,《澳門浸信會百年史略1904-2004》(澳門:澳門浸信教會,2005),頁236。
16.〈本會歷史〉,〈http://www.mbc.org.mo/?page=history〉(2019年4月4日下載)。
17. 蕭楚輝:〈探古釋今:澳門基督教發展史略〉。
18.〈1965年5月17日澳門浸信聯會成立典禮程序表〉,《澳門浸信會百年史略1904-2004》(澳門:澳門浸信教會,2005),頁204。
19.〈澳門浸信教會〉(2008年12月10日),〈http://dhcca.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_8960.html〉,(2019年4月4日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