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聖道會宏恩堂簡史

傅秉駒

發布日期:2021年8月11日

 

 

一、源起

(一)建立緣由

        「基督教聖道會宏恩堂」(以下簡稱「宏恩堂」)可以說與勞綺華姑娘有密不可分的關係。1955年9月,還是孩童的勞姑娘在金巴崙長老會澳門堂受洗。升中學時,她隨父母一家九口遷往香港,並在金巴崙長老會九龍堂接受牧養,其後於1961年在香港培靈會回應上帝的呼召,到香港聖經學院(即現時的「香港神學院」)修讀神學課程。1977年,上帝在中國土地上對她說:「這是你的同胞,你願意服侍他們嗎?」於是她放下母親、兒女及親人回歸澳門,與丈夫黃光偉先生在筷子基帶職事奉十多年,並在該區的空地和他們家裡開辦聚會,讓居民認識耶穌。這段時期成為了建立宏恩堂之前的建造期。1

 

(二)勉為其難

        1978年,中國大陸實施全面開放政策,韓國宣教士洪中萬牧師在澳門尋找進入中國的福音跳板,在區吉璇牧師的介紹下,勞姑娘成為了港澳韓宣教組合在澳門展開事工的橋樑。當時還是平信徒的她,不惜三次安排及自費乘船來澳為福音工作探路。在找到合適禾場後,也甘願本著「幫到三個小孩,雖然放下自己兩個兒女,等於賺了一個」的奉獻精神,回到澳門開始差傳宣教的工作。1979年初,洪牧師在勞姑娘的引介下,在筷子基俾若翰街(筷子基北街)宏豐大廈6號租了一個地舖。此時,她才驚覺這是未深思熟慮的差傳計劃,因為洪牧師透過翻譯員告知,原來他的證件不容許他在澳門停留超過二十四小時。他把租來房子的鑰匙交給勞姑娘後,當時還是平信徒的勞姑娘也意外地「託管」了福音點的鑰匙,她自己原來的工作計劃也因而停下了。勞姑娘在勉為其難下,接受了義務的「傳道人」職務,開始看顧、打掃房子及帶領聚會。2

 

(三)昔日筷子基

        勞姑娘在1979年踏足的筷子基,是一片荒涼貧瘠之地。雖然如此,但仍有一小撮人在破舊的木屋和被棄置的破艇上居住,滿街都是沒有上學的赤腳孩童,而區內也沒有水電供應。

 

        1980年,新移民來澳逐漸增多,他們湧進筷子基木屋區內居住,令該區一天比一天擠迫。區內衛生設備不完善,到處都是蚊蟲和污水。該區也有很多文盲、失學的人,因而形成邊緣青少年的嚴重問題,青少年常有打架。失業的、流浪的、拾荒的、長期處於貧苦病患者亦比比皆是。3 上帝卻藉此讓勞姑娘看到:「這是你的同胞,你要服侍他們。」4

 

二、開荒佈道

        1980年,勞姑娘所帶領的聚會人數快速增加,小小的會堂不敷所需。而她對筷子基傳福音的決心越來越強,留澳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直至最後長期留澳。但她心裡仍是期盼快點有牧者來,因為這樣她就可以返回香港,照顧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但當洪中萬牧師看到屋子已擠不下人,便決定購買房子成立正式的教會。但最後購買的房子是在紅街市對面(罅些喇提督大馬路109號永富閣一樓F座5),離筷子基有一段距離。勞姑娘知道筷子基居民的性格,他們是絕對不會跑到那邊聚會的,而且她預計將有越來越多人來到筷子基木屋區居住。於是,她沒有轉往紅街市的教會與洪牧師配搭事奉。6

 

        當時在筷子基區內有大大小小的賭檔、吸毒者、色情事業,黑社會勢力互相割據,常發生刀光劍影的打鬥場面,7 但經過印證後,勞姑娘確認筷子基是神呼召她服侍的地方,於是便與丈夫黃光偉以「破斧沉舟」的決心服侍這個社區。勞姑娘與丈夫帶職事奉,漸漸地福音點也特別吸引了來自中國的新移民。1981年,福音點命名為「澳門基督教差傳教會」,服侍對象包括偷渡者、新移民、本地兒童和青年人等。勞姑娘與丈夫在堂會事奉了大約六年,直至來自香港的牧師決定將教會搬離筷子基。勞姑娘由於没有跟隨教會的搬遷,最終於1986年終止了在此教會的事奉。8

 

三、成立宏恩堂

(一)早期的傳教策略

        此後,勞姑娘決定以露天的形式恢復分享聖經故事的聚會,而露天聚會雖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卻容易受到天氣影響和黑社會滋擾。在無法與兒時母會(金巴崙長老會)取得共識下,勞姑娘與丈夫開始帶著這些孩子往她家中舉行聚會。但他們二人帶著二、三十個孩童從筷子基走到黑沙環的家中,實在有一定危險。最後經過禱告後,神賜給他們在筷子基自資建立聚會點的啟示。

 

        於是,勞姑娘變賣所有家當及向家人借貸。1987年,她傾囊而出購入筷子基一個住宅單位作為會址(現址筷子基和樂坊大馬路58號宏基大廈一座1樓F座),但這單位以前是貨倉,面對破爛不堪的舊單位,上帝預備了她在港的家人和一位她在中學時期在港結識的禱伴支付大部分裝修費。1987年11月第一個主日,教會第一次聚會,當時教會還未有「宏恩堂」這名字。9

 

(二)名字的由來

        勞姑娘與丈夫一心只想有一個地方聚會,所以自資購堂之前,並没有建立教會的念頭。但在當時極保守的社會風氣下,夫婦帶著一群別人的小孩聚會實在招人非議,所以最終採納了香港鄧秋元牧師10的建議,恢復早年區吉璇牧師在天津服侍時的「聖道會」,並得到該會會友的同意,得以使用此名稱。而由於堂會的建立完全是「神宏大的恩典」,勞姑娘與丈夫決定把教會命名為「基督教聖道會宏恩堂」。1988年3月13日,教會掛上名稱舉行獻堂禮,並以此日定為堂慶日。11

 

四、挑戰與擴堂

(一)面對挑戰

        1991年11月3日,筷子基南街木屋區大火,焚毀百多間木屋,逾百災民喪失家園。12 這不單對居民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也令災民對信仰產生質疑,為教會帶來重大的挑戰。面對龐大的災後關懷需要,教會不單在黑沙環的臨時收容中心作關懷工作,同時亦與另外兩間教會合作,租用就近單位舉行聚會和開設午間福音飯堂「圓台仔聚會點」。這聚會點設立了三年後,由於有其他教會參與、但又未能實踐合一的見證,勞姑娘便終結了有關的福音工作。13

 

        教會堂委大約在2001年設立,主要職責是協助崇拜聚會、擔任導師和參與決策,讓教會工作得以建立及傳承。而在重大事宜(如擴堂)上則邀請各堂委代禱。14 2001年,勞姑娘在澳門聖經學院以城市宣教及教牧職事研究文憑畢業。15

 

(二)擴堂與痛失

        因著教會的發展,聚會地方早已不敷應用,而為著迎接更多的福音果子,勞姑娘於2004再次自資購入教會的相鄰單位(現址D座)作為擴堂之用。擴堂後澳門經濟飛躍發展,會友因而忙於工作和生活,佈道的熱情較往日冷淡,故這期間的傳教策略,主要以家庭和醫院探訪為主。因此,曾有一段時期聚會者以單親、孤寡、長者及拾荒者為主。直至近年因著年青會友的成長,以家庭為組成單位才逐漸出現。16

 

        2014年1月23日,教會創辦人之一黃光偉傳道安息主懷。此後,勞姑娘仍繼續堅持走訪內地各城各鄉、山區及農村等,就宣教異象作無名的傳道者差不多三十年。17 宏恩堂的會友也日漸成長,一批一批從兒童、少年人開始接受栽培,到現在已進入到社會各階層服務,並且已組織了美滿家庭,有兒有女。雖然當中會有會友流失,但亦有新人加入,令宏恩堂生生不息。18

 

        宏恩堂歷任教牧同工:

事奉年份 姓  名 備  註
1988.3-2014.1 黃光偉傳道
1988.3至今 勞綺華傳道

 

註釋:

1. 勞綺華:〈勞姑娘的生命成長及教會成立過程之小記〉,《基督教聖道會宏恩堂三十週年感恩紀念特刊》(澳門:基督教聖道會宏恩堂,2018),頁7。

2. 勞綺華訪談紀錄,2021年8月9日。

3. 勞綺華:〈血淚與深恩〉,《基督教聖道會宏恩堂十五週年堂慶特刊1988-2003》(澳門:基督教聖道會宏恩堂,2003)頁6。

4. 勞綺華:〈這是你的同胞,你要服事他們:在刀口下傳福音〉,頁4。

5. 朱佑人編:〈澳門基督教會一覽表〉,《基督教在華一八○週年紀念特刊1807-1987》(澳門:馬禮遜來華180週年紀念活動籌委會,1987)頁68。

6. 勞綺華訪談紀錄,2021年8月9日。

7. 勞綺華:〈血淚與深恩〉,頁6。

8. 梁家偉:〈教會歷史研究:聖道會宏恩堂〉(澳門聖經學院道學碩士論文,2017),頁7-8。

9. 勞綺華訪談紀錄,2021年8月9日。

10. 鄧秋元牧師為勞姑娘的契爺、區吉璇牧師的女婿,此時區牧師已安息主懷。

11. 梁家偉:〈教會歷史研究:聖道會宏恩堂〉,頁8-9。

12. 同上,頁6。

13. 同上,頁11-12。

14. 同上,頁11。

15. 鄞穎翹:〈附錄二:歷屆畢業生名單〉,《松山燈影:澳門聖經學院史(1982-2017)》(澳門:澳門聖經學院,2017),頁183。

16. 梁家偉:〈教會歷史研究:聖道會宏恩堂〉,頁11-12。

17. 勞綺華訪談紀錄,2021年8月9日。

18. 勞綺華:〈勞姑娘的生命成長及教會成立過程之小記〉,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