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鴿巢浸信會的成長與發展

 

黎允武牧師

澳門白鴿巢浸信會主任牧師

2017年11月13日

  先略為介紹一下白鴿巢浸信會的歷史。美南西差會早期差派了很多宣教士來澳門,澳門教牧同工最為熟悉的,應該是莫竟志醫生(Dr. Keith Morgan)這一班宣教士。聽說這班宣教士來到澳門時很想傳福音,除了事工之外,他們找了一些街坊、家傭一起查經,他們在新橋和白鴿巢分別開設了查經班,慢慢人數開始多,他們就說不如把兩處合併為教會,但他們想到自己是宣教士,將來教會要交給誰呢?既然是浸信會,當然是找澳門浸信會大哥,他們便去找白馬行浸信會,即澳門浸信教會,他是老大哥,有超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剛巧這時香港旺角浸信會亦開始了一些宣教事工,澳門是最接近的地方,於是便考慮選擇澳門為宣教的第一站,他們就派短宣隊來澳,他們也去找白馬行浸信會。這時三個單位就碰在一起,成立了教會。教會成立後,宣教士認為宣教不是來長期牧養的,就退了下來,不知何故白馬行也退下了,於是就落在旺角浸信會手中,所以白鴿巢浸信會便成為了旺角浸信會的分堂。

 

  當時西差會給教會提供了一個住宅單位用來聚會,地方很小,一房一廳,就在那裡開始了聚會。後期他們租下這單位外面的舖位做補習中心,想在福音事工上繼續發展,這樣就正式有了一個招牌。這住宅單位就在舖位旁邊暗暗的小巷進入,是西差會免費提供的。這段時間大概是1996-2006年。旺角浸信會經過了十年的時間,無論在人力、物力、金錢上都投放了不少,但教會都沒成長,就想把它關掉;但有些會友不願離開,因為仍有感情。當時各人商討了很久都沒有共識,於是又找老大哥,希望他們找人來支持住崇拜,最後白馬行同意了。當年我是白馬行的一個小傳道,就派了我去。

 

  我去到的時候,覺得既然租用了舖面,為何要在陰暗的住宅單位敬拜神呢?於是開始將教會崇拜移到舖面的閣樓,這是我親手裝修的,這地方可讓人來到一看到招牌就可進去。剛開始的時候我的心情不太好,試問每位同工,你寧願去一間很有發展前景的教會事奉,還是去一間無盼望快要結業的教會呢?為何我要去這種地方呢?我在到任後的第一堂崇拜中,很有情緒地說:「弟兄姊妹,我們大家都無盼望,不過我是不得以而為之,但我在神面前祈禱,上帝很清晰給我一句話,祂說:『孩子,眼前是一個咒詛,順服是一個祝福。』如果你們願意順服,與我一起努力,可能後面是一個很大的祝福,否則我們一同滅亡。」從那時開始,我們便立志將教會做好。第一堂崇拜只有14人,而且都比較年長。我該怎樣做呢?每天回到教會,連辦公室也沒有,我只有每天早上向著十字架祈禱:「上帝,祢呼召我來澳門究竟想我做些什麼?為何我要面對完全沒出路、沒盼望的事工?」上帝再清楚回應我的祈禱說:「孩子,得著年青人就得著明天。」從那時起,我就專注在年青人身上。在我一直做的時候,我就想起其實上帝早有很豐富的預備,上帝要我來澳門,我來到後第一個事奉崗位是在浸信中學的宗教部做宗教主任。我是七天無休,在學校負責兩個主任崗位(宗教與學生課外活動),平日午飯時間要開團契,週日回到教會又要負責一堂國語崇拜,為了福音七天無休,但這正是我今天的基礎。我在學校認識了一班很好的學生跟我一起,到我牧會時,我問他們有沒有返教會,我問沒有返的學生,是否願意再一次尋求信仰,我就一個個邀請返教會。

 

  我們第一次擴展是在2009年,我們搬到澳聖現址(南灣廠商會大廈)上面的14樓。我們很清楚是什麼讓我們擴展,就是上帝的恩典,我們不會將這些恩典據為己用。我們搬到這裡時,我們一起歡呼讚美主,我們可以在市中心有這麼大的地方,我們十分感恩,也想將我們如何走過這段艱苦的日子和澳門的弟兄姊妹分享。我們全教會上下都說:「沒有一個是贏家,除非我們一起贏!」我們很想全澳門一起興旺。三年後我們又搬了,因為加租,於是搬到水坑尾(中建商業大廈18樓),在水坑尾又是三年,又要面對加租,加到十多萬租金我們才走。2016年初,我們就搬到現址(漁翁街南豐工業大廈12樓),但還是非常感恩,從白鴿巢500尺開始,搬到3,000尺,再搬到5,000尺,現在7,000多尺的面積。

 

  在水坑尾的時候,我們很積極做傳福音的工作。剛才我聽藍牧師分享,我覺得我們也像宣道堂的做法,雖然我們不是叫遍傳,但我們很喜歡在街上傳福音,我們曾經有一段時間,你知年青人很多主意,他們說這些運動是「血洗水坑尾」,即耶穌的血洗淨這區。後來長輩們說這名字不好,於是我們把名字改為「全羊‧傳揚‧傳羊」。我們常在街頭佈道,穿著一樣的衣服,以佈道為主要事工。

 

  上帝給我應許是得著年青人便得著明天,我們儘可能做年青人的工作。我們每年最大的一個事工,就是福音夏令營,是百多人的一個營會。感恩的是,基本上我們每年的營會新來的朋友,無論是在街外或學校請來的,七成都會在營會信主,並且都能留在教會。因為是年青人,我們會玩很多時尚的玩意,包括很喜歡夾樂隊,我們曾經有一年在宣道堂參加一個全澳勵志歌曲大賽得到冠軍,是藝人高皓正頒獎給他們的,很開心。所以我們教會很喜歡玩音樂,大部分人本身都不懂音樂,但來到教會後,在教會學音樂,不但追求到興趣,也接觸到信仰,甚至走上事奉崗位。

 

  在力克(Nick Vujicic)來澳門時,我們的樂隊也承擔了敬拜的事奉,而今年12月的福音盛會,其中有兩場都是由我們教會的敬拜隊承擔的。我們還成立了一個專業樂隊,不是只為教會敬拜,他們會和政府或社團合作,開辦音樂會,培訓音樂人才,激勵有音樂夢想的年青人一起追求正向的活動。我們也有很多外展的工作,我們和政府合作做一些宣傳抗毒的行動,有很多明星像高皓正、裕美、梁雨恩等在當中與我們合作。

 

  這照片就是我們的浸禮,因為我們像是遊牧民族,四圍搬遷,很難建一個浸池,所以我們常向人借堂,後來我們決定不借了,在教會自己辦,這就是我們教會的浸池了。

 

  這是我們的祈禱會,我們的會友大概有150多個,但祈禱會不是每週都有,而是每月一次,但每次都有四、五十人。我們很重視門徒訓練,因為我們行細胞小組制,我們很強調組長的培訓,培訓不只是上課,我們還有很多操練,我們真的要他們為人洗腳。今年我們的受難節晚會,是牧師帶著教會領袖為全會眾洗腳。

 

  白鴿巢浸信會在1996年開始,我2008年真正接手這教會,所以我說自己是「半創」,因為當時教會要結業,我是半創牧師。我們用了九年的時間,由14人變成150多人。我們注重培訓領袖、門徒訓練,我們塑造了現有六位預備全職事奉的神學生,不只是信徒裝備進修那種,而是預備委身全職事奉的。正如之前說,我們沒有一個是贏家,除非我們一起贏,我們培訓這六位不是只為自己教會著想,我們希望輸送到各教會,為整個澳門著想。

 

  最近教會又想有一個新突破,我們想建造為一個新媒體的教會。何謂「新媒體教會」呢?天鴿吹襲那天沒有崇拜,弟兄姊妹便突然致電給我提議要直播,嚇了我一跳,前後預備了不夠十五分鐘便上鏡。這照片下面顯示有3.4K的人聽道,百多人的教會一下子變了三千多人的教會,這是笑話笑笑吧,感謝主。

 

  教會一路成長,我說說我的心路歷程。我們教會常常提醒弟兄姊妹我們的宗旨、特色是「音樂敬拜,見證合一」。我們強調要讓年青人發夢,做他們喜歡做的事。真理永遠不變,表達真理的方式卻可以隨著時代不斷轉變,我們鼓勵他們做想做的事,但我們要合一,所以我們很願意參與各宗派各堂會的活動。另外,我們的異象是要「建立一間健康、強大、有影響力的教會」,什麼是「健康、強大」呢?我們不是追求教會要很大、成長十倍,重要的不是人數,而是我們有多少領袖。今天很多人都反映,教會中信徒多、門徒少。我們怎樣能夠建立一間健康的教會呢?正如剛才宣道堂、信心堂都分享,他們有不同的做法。我們希望健康的教會可以影響社會,我們有一格言:「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教會年青到什麼程度呢?我們未獨立,未有執事,我們叫理事,我們的理事、堂委、組長都未超過三十歲,這麼年青的一定經驗不足,他們一定有很多「甩漏」,他們一定會做錯事,那怎麼辦呢?年青人的事工,最重要就是要給他們自我實現的機會,我讓他們所有人都可以「上位」。有人說我很大膽,這些返了教會三五年的就可以上台?我常常鼓勵他們一定可以,年青人有無限的發展空間,我鼓勵他們盡量發揮,儘可能去事奉神;工作是你們做,責任牧師承擔。我們有個口號,剛才介紹過了:「沒有一個是贏家,除非我們一起贏!」所以我們很願意參與各宗派聯合的工作,我們都願意去。

 

  在這過程中,我覺得我們跟宣道堂很相似的地方是,為什麼教會可以有這麼大的發展呢?經過我二十多年的留意和研究,我發現教會成長有很多因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當教會遇到困難、受到迫害、無路可走時,這教會一定會膨脹。當然還有很多因素,這不是唯一的因素,這是其中一個因素。另外,我覺得我一直的事奉心態都是很謙卑的心態,有人會認為,黎牧師你還算謙卑?你很高調,基督教聯會的主席又做,浸信會聯會的主席又做。我覺得內斂、什麼都收起來、什麼都說做不到,這不是謙卑,而是自卑。我的謙卑是我的生命是耶穌的,不是我的,所以所有事,只要是關於福音的,我都儘我可能去參與、去成就。若說忙,我一人對百多人,一直只有我一個人,從十多人做到百多人,做到病。我是一個重病人,我大有藉口可以退休,很多同工說我很忙,為何要這麼忙呢?這些工作全都是義務的,沒有人給我著數,我只是為了福音的緣故。藍欽文牧師、黃乃倫牧師、蔡證光牧師有事找我商量,我從不拒絕,一定配合。自從做了基督教聯會後,我和藍牧師的關係拉近了很多,我很想去學習別人的東西。很多人說澳門是福音的石頭地,由我來到澳門第一天起,我一直都不甘心認同這句說話。如果澳門是石頭地,為什麼宣道堂不是石頭地?為何我們是石頭地?究竟是地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所以我經常學習宣道堂的東西。

 

  白鴿巢走到今天,我都算交到張成績單吧,但我的謙卑是我永遠覺得別人比我強,我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學習。我八月份帶著二十個弟兄姊妹去台灣,去學習別的年青教會是如何做的。上星期我去香港,參加馬安峰香港教會的簡介會,為什麼這教會可以在四年間變成九百多人,我還有很多事要學習、要突破,所以我永遠覺得自己是不夠的。希望大家都有這種心志,好像老藍牧師,我們來澳門不是為了達到個人的目的,我們都是為了福音,如果一起努力,我相信澳門一定不是石頭地。

澳聖35週年座談會PPT_黎允武牧師

 

文稿整理:霍鳳燕、鄞穎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