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信會在澳門扎根1836至1948年

 

畢樂文博士

澳門浸信教會—中澳神學教育中心院長

2017年11月13日

  今早我會分享關於浸信會宣教士來澳門的兩個例子,他們有機會在澳門建立教會,我會讓大家知道他們之前面對什麼挑戰,採用什麼策略。我會讓大家看看兩個例子 ── 叔未士牧師 (Rev. Jehu Lewis Shuck)和嘉理慰牧師(Rev. John Galloway)── 他們怎樣可以在澳門建立教會。最後,我會提出他們成功的關鍵,為何叔牧師也會失敗,出現了什麼問題。

  之前宣教士在澳門有很多挑戰。首先,他們有健康的挑戰,無論他們到中國、非洲、南美,很多宣教士都會很快死亡,因為他們去到新的地區,他們的身體未能習慣該區的環境。他們離開美國去到炎熱的地方,有不同病毒在那裡。澳門也是如此,很多宣教士來到澳門,都遇見這些問題,身體會有很多問題。

  之前的宣教士也會遇到第二個問題,就是缺乏合適的房屋。他們來到澳門後不夠地方住,或面對租屋太貴的問題,例如嘉理慰牧師在澳門多年來一直住在同一個單位,後來他離開澳門一段時間,但不是很長的時間,回到澳門後,屋主對他說不可再住在這單位,因為屋主的兒女要住這裡。這是以前的問題,但也是今天的問題。宣教士找不到適合或足夠的地方住,不夠地方做服事。不單只是嘉理慰牧師,之前叔牧師也遇到這問題。

  第三個問題或者挑戰是溝通的問題,不只是學習廣東話的問題,他們也有當地溝通的問題。他們來到澳門,首先要學當地的語言。學習廣東話並不容易,但只要努力就可以學到。但當年他們來到澳門的時候,沒有好的方法可以學到中文,他們只能找人幫他們補習,或他們自己試著去學,聽到再去講多些,所以他們會面對溝通的問題。有時他們在溝通裡面也涉及到文化的問題,如果你想學廣東話,也要學廣東的文化。有時他們學習當地的語言,但未學習當地的文化,就會出現問題。在基督教的宣教歷史裡,也有一些故事講述宣教士去到新的地方後,努力學習當地的語言,但卻不明白當地的文化;他們可以說和聽當地的語言,但也會面對溝通的問題,因為他們不認識當地的文化。

  當年的宣教士不只面對在當地溝通的問題,也面對與美國的差會和支持教會溝通的問題。今天如果你想和在美國的人聯絡,可以用SMS或電郵,可以即時和對方談話,也有微信、Live Talk等,我們不需要寄信到美國。在那個年代,他們不能把信件空郵到美國,平郵需要很長時間,所以美國和澳門兩地之間的溝通很困難。宣教士怎樣可以讓美國支持的教會和差會知道他們有什麼需要,他們如何溝通,都是很大的困難。加上叔牧師來到澳門時是1836年,當時美國浸信會的人很少離開美國來亞洲,所以他們都不明白這裡有什麼需要和困難,這也會影響他們彼此溝通的問題。

  除了文化,澳門的政府也會給他帶來問題。在不久之前,澳門政府不太接觸基督徒,不款待他們。當時政府也不太願意幫助基督教的宣教士,宣教士來澳門,政府有時給他們入境和居留,但也不是很願意幫助。

  或許他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他們的差會對澳門沒有異象。這是什麼意思呢?昔日叔牧師和師母來澳時,差遣他們的教會對澳門沒有異象,教會是差遣他們到中國。如果你離開澳門去其他地方,開始與人交談,他們聽到澳門是中國的城市,他們只會認為中國所有地方都是一樣,他們不會分辨澳門、香港、廣東、上海、成都,他們不知道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所以,有些不在亞洲的人,他們差遣宣教士來中國,他們只有中國的異象,沒有澳門宣教的異象,這是很大的問題。

  叔牧師和師母離開美國來澳時,他們也不太認識澳門的文化和情況,他們其實是想去中國做宣教士。他們怎樣去中國?首先他們去新加坡,然後來澳門,為什麼呢?因為馬禮遜首先來澳門,他是第一個來澳的基督教宣教士,所有其他基督教宣教士都會首先來澳門。但是差遣宣教士的教會和機構,都不是對澳門有異象,這是很大的問題。宣教士缺乏物質和人力上的支援。

  其他的問題就是戰亂,1839年有鴉片戰爭,當時這地區也很混亂。嘉理慰牧師和師母在澳門的時候,當時這裡是廣東區,全中國都很亂。所以,兩個時期都分別面對這些挑戰。當叔牧師和嘉牧師來到澳門時,他們都採用相同的福音策略。這些宣教士,無論他們在1836年或1904年離開美國時,都帶著傳統的思想做宣教工作。當他們來到澳門,他們都採用了差不多一樣的策略。首先,他們會用教育的方法,他們會開辦學校,在學校接觸小孩和婦女,因為小孩和婦女沒有機會上課讀書,他們看到這是接觸人的好機會。

  叔牧師和師母首先開設了補習中心,嘉理慰牧師的方法則是租地方,開辦較大規模的學校。他們都會用文學,翻譯書本和聖經,也會印製和派發單張,並且訓練聖經婦女,訓練人到別人家中分享聖經和其他書籍,兩個時期都採用了這些方法。跟著他們也嘗試建立教會,可能他們會集中運用教育、文學或其他方法,讓他們可以建立教會。

  但叔牧師和師母也有失敗,他們在澳門並沒有建立教會,直至八十年後嘉理慰牧師來到澳門之後,才在澳門成功建立教會。但叔牧師也有嘗試,這是他的策略。宣教士籌集資金,開始時依賴他們的差會或差派的教會,但很快便不會只依賴差會或差派的教會,因為當時差會不夠錢。他們會寫信邀請朋友、其他教會幫助他們,讓別人知道他們的需要,他們也會找澳門或香港商人幫忙。這兩對夫婦都採用了差不多一樣的策略和方法嘗試建立教會,只是嘉理慰牧師成功了,叔牧師和師母失敗了。我說叔牧師和師母失敗,意思不是他們是不好的宣教士,只是他們對在澳門建立教會的看法很狹窄,當他們離開澳門後也有成功。

  這是他們的故事。1835年,叔牧師在波士頓每三年舉辦一次的浸信聚會中決定「我願意去」。之後他與師母結婚,一年後離開美國。他們先在澳門六年,接著在香港兩年,在香港建立了一間教會。他們在澳門六年,之後離開澳門,因為師母有身體的問題,她不能在澳門繼續工作,她生了數個小朋友,但她不太健康,他們希望在香港可以健康些,會有新的機會。加上1842年,當他們還在澳門的時候,向他們提供支持和處理金錢問題的公司倒閉了,所以他們沒有金錢在澳門繼續工作。他們離開澳門去到香港後,政府很快願意給他們地方興建教會,接著有其他有錢人跟他們說,如果他們離開澳門,會給他們金錢和地方居住。所以可以明白,如果宣教士對澳門沒有很強的異象,為何要留下呢?去到香港會有更好的機會和情況,所以他們六年後便離開了澳門。可是1844年,叔師母過身了。

  第二個例子是嘉理慰牧師和師母,我覺得師母的故事真的很好。她在三藩市出生,她未離開美國前,已在中國華僑的浸信教會服事。她和第一任丈夫離開美國去廣西做宣教士,後來她的丈夫過身了,她便回到美國。第二任丈夫是杜心餘牧師(Rev. Samuel Charlton Todd),他們二人來到澳門,他們1904-1908年在澳。1904年,他們為五名當地人施行浸禮。今年澳門浸信教會慶祝建立教會113週年,因為他們以1904年開始計算,雖然要等到二十多年後才建堂。後來她的第二任丈夫也過身了,她有第三次機會,她有很大的困難,但她的第三任丈夫有很大的信心,因為他的太太已有兩個丈夫死了,他是第三個,他的信心應該是很強。嘉理慰牧師在蘇格蘭或加拿大出生,他在英國工作和讀書,後來到了美國,聖靈帶領他到杜牧師和師母在美國的教會,杜牧師邀請他來澳門幫助他們。杜牧師死了兩年之後,嘉牧師和師母結婚,後來二人都在澳門過身。

  為何他們能夠在澳門建立教會,但叔牧師卻不能?我會讓你看看關鍵原因。第一,他們堅毅,他們不願意離開澳門。在澳門服事不容易,但他們沒有看到其他地方是容易些,他們有機會但不願意離開澳門。他們很堅毅,決心在澳門繼續服事。他們面對很大的困難、很多的問題,有很辛苦的時間,但也不願意離開,他們決心在這個城市服事,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這裡建立教會要有很堅毅的心。他們和叔牧師不同,因為嘉理慰牧師和師母在這裡有中國的宣教團體,這些是在廣東的江門、深圳、石岐、廣州服事的人,他們可以彼此幫助,當他們有問題時,區內的其他人可以幫助他們。當叔牧師和師母來澳時,沒有其他浸信會的宣教士在這裡,所以沒有人可以支持他們。嘉牧師和師母很快找到當地人幫助,有人信耶穌,有基督徒想做浸信會會友,但沒有地方做會堂。當時經常有人和他們一起服事,他們不需要自己做。嘉牧師和師母也願意冒險,嘉理慰牧師不只在澳門服事,他有一艘福音船,他會去不同的地方。他在澳門也願意冒險,做新的事,用新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嘉理慰牧師和師母對澳門有異象。1916年,有人透過差會給了他們一些錢在澳門買地,但並不足夠。差會的領袖寫信給嘉牧師說:可能你要離開澳門,因為江門的機會較多,那裡的地方較大,地價較便宜,如果離開澳門,你可以用這些錢在江門買大廈建教會,跟著會有更多服事機會,遲些有興趣才再回澳門。但嘉理慰牧師不願意,他很快回覆領袖說:如果今次離開澳門,我們可能沒有第二次機會回來。他有很強的異象,他知道他們一定要留在澳門,繼續在澳門工作,所以他們沒有離開。差會領袖說:好的,如果你有這麼強烈的感覺,你可以繼續留在澳門,但你要知道我們不夠錢買地或大廈給你用。嘉理慰牧師說:好的,我們會繼續嘗試籌款。

  最後,為何他們能夠建立教會?最重要的關鍵是他在澳門買到地,如果他們一直只是不停租賃或搬遷,他們可能不會堅持在澳門,他們會離開,因為他們面對這問題,他們太辛苦,令他們不能在這裡。1924、1925年,他們有錢可以買到地方,在白馬行和大炮台下面,在西差會這地方。之後他們寫信說:我們現在有地方住,有教會會堂的地方,可能我們不需要離開澳門,因為現在可以在這裡建立教會。當然我們知道教會不是會堂,教會是人,但如果在一個城市,像澳門這裡沒有地方聚會,每年要找地方租賃,也會有不好的影響。他們也明白教會是人,但他們也知道在城市裡需要有地方,讓宣教士和牧師居住,給會眾見面和崇拜。這正是為何他們可以成功、叔牧師失敗,就是這六個關鍵因素幫到他們。

  叔牧師雖然在澳門失敗了,但在香港卻有成功,他是很好的宣教士,他是我的好榜樣。當我們考慮到澳門,我們可以說他們失敗了,因為他們不能在澳門建立教會。成功與失敗有不同方面,這兩個例子讓我們看到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結果。希望這些不同的例子,可讓我們看到怎樣在澳門做宣教士,以及在澳門繼續建造神的國。

澳聖35週年座談會PPT_畢樂文牧師

 

文稿整理:霍鳳燕、鄞穎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