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澳聖之友

楊懷恩代院長

       

        關切中國大陸的屬靈需要,是澳聖的初心,也是我加入澳聖的初心。到澳門後,始知澳門信徒不及人口1%,比中國還低。於是我調整方向,既然落戶澳門,就以澳門需要為優先。

 

        我1996年加入澳聖,有幸見證香港和澳門先後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刻。澳門回歸至今廿五年。說好的五十年不變,如今看來,應是一場誤會。五十年過了一半,澳門未變的已經不多。這不多之中,卻包括了澳門基督門徒人數稀少的格局。澳聖每年做一次的全澳崇拜人數統計,逼使我們接受基督徒仍未到人口1%的現實。最荒謬的是,崇拜人數高峰是爆發新冠疫情的2020年,超過5000人,之後拾級而下,今年更不足4500人。對比不斷增長的澳門人口,信徒比例其實不斷收縮。如何幫助澳門教會在量與質兩方面同時增長,是澳聖無時無刻不在掛念的事。

 

        與此同時,澳門社會已全方位融入大灣區。澳聖不忘初心,既然立足於中國的澳門,就從未忘記服侍中國教會的使命。澳聖正式開辦普通話課程已近十年,受資源所限,反應未如理想。今年我們調整發展策略,中國教會的需要再度成為核心議題。未來我們計劃作出較大的變革,用更靈活的上課安排,開更適切的課程;還要招募更多胸懷普世,心繫神州,又能以普通話教學的老師。

 

         澳聖是澳門教會的僕人,也是中國教會的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