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聖公會澳門聖馬可堂簡史

傅秉駒

發布日期:2020年11月30日

 

      聖公會澳門聖馬可堂在2019年慶祝七十週年堂慶,這是從1949年白馬行53 號舊聖堂祝聖開始計算。若從頭數算,應追溯至創立基址的1939年,距今逾八十多年。1

 

一、聖公會來華

        「聖公會」的中文字面意思為「聖而公之教會」。這一用語在十九世紀中葉產生,並被當時嘗試在中國建立教會的英國聖公會(Anglican)及美國聖公會(Episcopalian)的傳教士所接納。2

 

        第一批來華的聖公會教徒就是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所僱用的職員,他們在馬禮遜3來華後相繼來到澳門。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1843年,史丹頓(Vincent John Stanton)牧師被委派到香港擔任牧師,他在到任前,已計劃在香港興建一座教堂。他在留華幾年後返回英國,並開始為建造聖約翰座堂4及聖保羅書院5籌集款項。6

 

二、聖馬可堂的創建

        1937年,因戰亂由內地逃難到澳門者眾,聖公會在澳門仍未有分堂,教友因此沒有地方可供崇拜,何明華(Ronald Owen Hall)主教7和莫壽增會督有見及此,向教區提議在澳門設立分堂,並向英國領事借得白鴿巢西人墳場內的馬禮遜小禮拜堂作為主日崇拜的場地。莫會督於是來澳招集四位教友:陸鏡輝夫人、鄭蘋卿醫生、馮愛勤醫生、高輝德醫生在營地街ABC餐廳二樓(即現今新馬路大豐銀行大廈),商議教區有意在澳門設立分堂的構想,並委托四位負責通知在澳的教友可在馬禮遜小禮拜堂崇拜。當時,小禮拜堂門外僅以一小木牌寫上「中華聖公會」。8

 

        1939年,香港聖公會教區何主教調派麥彼得牧師來澳,開始了香港聖公會在澳門的事工,年青的麥牧師於10月15日抵澳後開始崇拜,成為澳門牧區首任牧師。第一次聚集人數僅十二人。9 1940年6月,麥牧師被調派往新西蘭惠靈頓華人聖公會牧會。10 麥牧師離去後,何主教改派剛從廣州協和神學院畢業兩年,在九龍諸聖堂任職的李添嬡女士前來澳門繼任,11 而聖禮則由慕容賢會吏長襄理。12

 

        1941年5月22日,何主教封立李添嬡為會吏,之後前來聚會的教友很快突破百人,而馬禮遜堂因地方細小,於是教會每逢主日崇拜時,便在門外空地加設座椅。此時聖餐及聖禮由廣州牧師兼顧,及後再請香港牧師幫忙。同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在戰爭的初期,李添嬡仍邀請香港聖公會牧師來澳協助施行聖餐。13 其後,港澳水路交通斷絕,為應付戰時期間的施餐問題,黃福平牧師向莫壽增副主教建議權宜辦法:「授權李添嬡施行聖餐」。於是,在1942年的復活節,李添嬡奉命主持聖餐。14

 

        而澳門在此期間,因戰爭資源貧乏,又有大量的傷病或死亡市民,李添嬡結連了那些無牧者照顧的難民信徒,使他們能互相照應。凡遇到害怕認屍者或有經濟困難的信徒,她會代信徒認屍及賒數購買棺木。此外,當時糧食既要由政府配給,價格又被商人操控,她便以教會名義購買不是常有的政府公價米,用來分發給有需要的信徒家庭,使當時的聖公會對信徒有很大幫助。15

 

        1943年,一些由澳門到了廣東肇慶的信徒,讓身在當地的何明華主教得知李添嬡在澳門的工作情況。何主教認為應按立李添嬡為牧師,讓她能名正言順地施行聖禮。在聖公會從未有按立女牧師的情況下,何主教於1944年l月15日在肇慶正式按立李添嬡為聖公會全球首位女牧師。但在戰後歸於和平的1946年,何主教卻因這前所未有的按牧行動,被當時在任的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控告越權並破例按立女子為牧師,何主教被逼令若不褫奪李添嬡的牧師職銜,就必須辭去主教職務。16 李添嬡主動為了擁護何主教繼續主教職銜,決定放棄牧師名銜,女牧師風波始暫時平息。17

 

        1945年二戰結束,難民紛紛離澳返鄉、往港。澳門人口急促下降,房地產市道低迷,李添嬡與當時的值理會卻因此決定購地建堂。1947年,教友及教區決定買入白馬行53號價值四萬餘元的復興旅館原址,最後在教友努力慷慨奉獻下購得。18 同年1月,李添嬡奉何主教之命急於調往合浦聖公會事奉。19 澳門全體教友極力挽留無效,李添嬡於2月啟程離開。20 在離澳前特邀慕容賢主教由廣州來澳門清辦購置樓宇手續。有關改建樓宇為禮拜堂,則由陸鏡輝醫生、陳伯仲先生等負責。而何主教則聽取李添嬡的建議,按立陳伯仲先生為義務牧師。21

 

三、聖馬可堂的變更與發展

        新堂於1949年1月落成,正式被命名為「聖馬可堂」。同時,教區派遣許公燧牧師到聖馬可堂擔任主任牧師。22 許牧師在受任僅一年後即提出請辭,各方挽留無效,最終他於1月離開聖馬可堂,前往宣道實用小學事奉。23 1950年,與聖馬可堂後面相連的房屋業主有意出售物業,教友為此憑信心踴躍奉獻,但資金仍短缺,於是教會從教區杜培義基金借款買入,後得教區豁免不用償還。24 1951年,港澳教區成立並脫離中華聖公會。25

 

        何主教於1957年委派鍾仁立牧師為聖馬可堂堂主任,於是鍾牧師在1月從紐西蘭回到香港,再於3月6日來澳接任。26 1958年,鍾牧師籌建新堂,建堂工作於12月啟動,並於1959年復活節舉行奠基禮。同年12月5日,何主教主持新堂奉獻禮,12月6日(主日)舉行二十週年紀念感恩崇拜及遊藝大會。27

 

        1966年澳門社會巨變,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將蔡高中學之辦學權移交聖馬可堂。當時林汝升牧師承接此校重組的重要工作,為了將原來聖馬可小學及幼稚園融入蔡高中學,教會唯有將原來啟用不久的新堂拆卸,重建一座足夠容納中學、小學及幼稚園的校舍。校舍於1966年4月24日奠基。由啟用至今,聖堂先後三次遷移,如今崇拜之禮拜堂,乃是昔日蔡高中學的禮堂。28

 

        1998年,香港聖公會教省成立,成為普世聖公宗第三十八個教省,29 隨後大力發展澳門地區的傳道工作。聖馬可堂為配合教省的宣教發展,先後成立聖十架堂、聖保羅堂、聖士提反堂各傳道區。在秉承基督的大使命時,教會也差派核心弟兄姊妹,成為各傳道區之骨幹,傳揚神的大愛建立教會。30

 

        2014年5月18日,聖馬可堂舉行六十五週年堂慶感恩崇拜暨主任牧師就職禮,正式委任馬偉利牧師為聖馬可堂牧區主任。31

 

        聖馬可堂發展至今,牧區議會分別成立了十三部,主日崇拜有兩堂,另加親子之「繽紛崇拜」,主日恆常崇拜者已超過一百五十人。32 「馬可七十年•凝聚再向前」是聖馬可堂七十週年的口號。馬牧師就該堂七十年來33 的發展有以下分享:

往往能在聖靈引導下,把握每一時代的新機遇:戰時按立女牧師,有效牧養教會;戰後抓緊買地良機,建立聖馬可堂;六六年後接辦蔡高中學及重建聖堂、校舍;教省成立又差派傑出領袖到聖十架堂、聖保羅堂、聖士提反堂……等等;無不反映當時教會果敢地配合社會轉變的需要,在神的帶領下作出創新的思維。34

 

        聖馬可堂歷任教牧同工:35

事奉年份 姓    名 備    註
1939.10-1940.6 麥彼得牧師36
1940.6-1947.1 李添嬡牧師37
1949-1950 許公燧牧師 教區派遣的第一任牧師38
1950-1952 陳伯仲牧師
1952-1953 曾紀岳會吏長
1954-1955 張綠薌法政牧師
1956-1957 周夢秋會吏長
1957.3-1961 鍾仁立會吏長
1961-1964 龍幹法政牧師
1964-1979 林汝升法政牧師
1979-1982 朱廣中牧師
1982-1983 劉周勝牧師
1983-1984 陳錫輝牧師
1984-1985 彭榮昌會吏長
1985-1986 彭培剛牧師 主理牧師
1986-1990 梁永康牧師 主理牧師
1990-1999 潘乃昭牧師
1999-2006 徐旭帆牧師
2006-2014 潘靄君牧師
2014至今 馬偉利牧師

 

註釋:

1.〈聖馬可堂簡介〉,《香港聖公會澳門聖馬可堂70周年堂刊:馬可七十年•凝聚再向前》(澳門:香港聖公會澳門聖馬可堂,2019),頁20。

2.〈教省歷史〉,〈http://www.hkskh.org/content.aspx?id=12&lang=2〉(2020年7月17日下載)。

3.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受英國倫敦傳道會派遣來華傳教,是第一位從西方到中國的基督教宣教士,1807年從倫敦乘船航行了一百零九日到達澳門。

4. 聖約翰座堂聖約翰座堂建於1849年。

5. 聖保羅書院於1851年創辦,為香港最早開辦的中學之一。

6.〈教省歷史〉。

7. 何明華於1932被任命為維多利亞教區及港粵教區第七任主教;〈教省歷史〉。

8. 高輝德:〈中華聖公會聖馬可堂:在澳門創會經過及歷史〉,《聖公會港澳教區聖馬可堂五十週年金禧紀念特刊》(澳門:聖公會港澳教區聖馬可堂,1989),頁29。

9. 鍾仁立:〈聖馬可堂史略〉,《中華聖公會港澳教區澳門聖馬可堂新堂奉獻典禮、二十週年紀念特刊1959》(澳門:中華聖公會港澳教區澳門聖馬可堂,1959),頁8。

10. 李添嬡:〈澳門聖公會史略〉,《聖公會港澳教區聖馬可堂五十週年金禧紀念特刊》(澳門:聖公會港澳教區聖馬可堂,1989),頁25。

11. 朱秉仁:〈澳門基督教會史研究1807-1966〉(建道神學院神學碩士論文,2015),頁110。

12. 鍾仁立:〈聖馬可堂史略〉,頁8。

13. 同上。

14. 李添嬡:〈澳門聖公會史略〉,頁27。

15. 朱秉仁:〈澳門基督教會史研究1807-1966〉,頁110。

16. 同上,頁111-112。

17. 李添嬡:〈澳門聖公會史略〉,頁27。

18. 〈聖馬可堂簡介〉,頁20。

19. 李添嬡:〈澳門聖公會史略〉,頁28。

20. 鍾仁立:〈聖馬可堂史略〉,頁10。

21. 李添嬡:〈澳門聖公會史略〉,頁28。

22. 鍾仁立:〈聖馬可堂史略〉,頁11;及〈歷史〉,〈http://mma.hkskh.org/stmark/aboutus.aspx?id=1611〉(2020年11月11日下載)。

23. 鍾仁立:〈聖馬可堂史略〉,頁12。

24.〈聖馬可堂簡介〉,頁20。

25.〈教省歷史〉。

26. 鍾仁立:〈聖馬可堂史略〉,頁14。

27.〈聖馬可堂簡介〉,頁20-21。

28. 同上。

29.〈教省歷史〉。

30.〈聖馬可堂簡介〉,頁21。

31.〈澳門聖馬可堂三喜臨門:大主教提醒教友毋忘祭司身份〉,《教聲》第 1995 期(2014年6月1日),頁1。

32.〈聖馬可堂簡介〉,頁21;及馬偉利訪談紀錄,2020年10月28日。

33. 若從命名前起計算,則已達八十年。

34. 馬偉利:〈凝聚再向前〉,《香港聖公會澳門聖馬可堂70周年堂刊:馬可七十年•凝聚再向前》(澳門:香港聖公會澳門聖馬可堂,2019),頁12。

35.〈聖馬可堂簡介〉,頁16-17。

36.〈歷任牧者〉,《聖公會港澳教區聖馬可堂五十週年金禧紀念特刊》(澳門:聖公會港澳教區聖馬可堂,1989),頁9。

37. 同上。

38.〈教會歷史〉,《聖公會澳門聖馬可堂55週年堂慶感恩集》(澳門:聖公會澳門聖馬可堂,2004),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