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健博士
記得十年前,當我準備讀神學之際,有弟兄姊妹來問我:「基督徒為什麼需要讀神學?」當時這個問題在我心裡徘徊了很久,即使直到現在當我開始從事神學教育,這個問題仍然不時在我腦海裡浮現:「基督教到底為什麼要有神學教育?」
誠然,神學在華人教會的圈子裡有時好像充滿神秘感,甚至好像是有別於教會的獨立存在。為什麼我們不能只在家裡靈修、在教會參加查經班和祈禱會等等,而要再額外跑到神學院用更多時間(甚至金錢)來修讀神學?——神學教育,到底所謂何事?
以下想透過馬太福音廿二36-40裡「最大的誡命」來跟大家思考,神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其實是為愛主愛人。
「老師,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最大的,且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也如此,就是要愛鄰如己。這兩條誡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書的總綱。」(和修版)
相信這段經文對很多信徒而言是耳熟能詳的金句,甚至是作為基督徒的座右銘。雖然裡面有很多豐富的內容可以討論,但這裡我想單單聚焦於「盡意」這個字。在中文語法上,什麼是「意」有時並不那麼明顯──是意志嗎?是意念嗎?還是其他意思?英文聖經的翻譯則十分明確,無論是現代的NRSV或較舊的KJV版本,都用“mind”這個字,即「頭腦」/腦袋」。這翻譯確實較能反映原文希臘文διάνοια(dianoia)的意思,即“understanding, intelligence, mind, thought, imagination, sense”等等跟理性和理智相關的東西。 事實上,中文聖經在處理其他有關διάνοια的經文時也是如此翻譯,例如約翰壹書五20「我們知道,上帝的兒子已經來到,並且將悟性(διάνοιαν)賜給我們」;歌羅西書一21「從前你們與上帝隔絕,心思(διανοίᾳ)上與他為敵」;以弗所書二3「我們從前也都生活在他們當中,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的意念(διανοιῶν)去做」。
由此可見,耶穌說的最大的誡命,其實是包含要盡上我們的理智去愛主,在知識的層面上不斷擺上。如此,神學教育在其中所擔任的角色就十分重要。在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信徒面對的處境越來越複雜、傳道人牧養的對象(尤其是年青一代)對知識的追求程度也越來越高。單獨一個教會很多時候並不能全面地回應這方面的需要,而是必須在教會體制外集合來自不同背景的信徒來專注回應相關處境下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神學院能作為適切的平台來討論、研究和反思有關基督信仰的方方面面,以致能幫助教會去檢視,甚至批判自己的宣講和實踐到底有沒有忠於上帝,以及是否能回應時代的需要。
必須強調的是,當耶穌說要盡意愛主,其實是引用了舊約申命記六4-5俗稱為Shema 的猶太傳統:「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 當中提到耶和華是獨一的主,讓讀者聯想起以色列人在整個舊約歷史中如何在一神與多神的信仰之間掙扎。正如摩西拿著十誡下山途中,百姓已經在山下敬拜金牛犢,並宣稱這就是領他們出埃及的神(出三十二4)。他們雖有盡心盡力愛主,卻缺乏盡意這向度;他們滿有熱心,卻沒有正確的認知,以致他們以為自己是在敬拜神,其實是在拜偶像。今天的教會也需提防自己落入這光景中,以為自己所作的是愛主,卻原來是拜偶像。神學教育正正是為了幫助教會在這方面能忠心地實踐愛主的命令。
當然,盡意愛主只是最大誡命的上半部份,還有另一半是耶穌接著提到的「愛鄰如己」的命令。這裡有兩點值得留意,第一點是,這命令與上面提及的愛主是相連的,因為耶穌強調「第二條也如此」。簡單來說,愛主必須延伸到愛人上面,否則不是真正的愛主。另一點是,「鄰舍」(πλησίον)原文是一個形容詞,表達「相近、旁邊」的意思。因此,廣義上,鄰舍可以泛指我們身邊任何的人、事、物;當然最容易聯想到的是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等。綜合以上兩點來看,最大的誡命其實也包含愛人這方面——我們如何盡意愛主,也要延伸到如何盡意愛人上面。
最後,這裡想分享第三世紀教父亞歷山大的俄利根(Origen of Alexandria)的事跡,來展示神學教育的初心其實是為了更好地愛身邊的人。亞歷山大(當時埃及的大都會)可以說是歷史上第一間神學院的發源地。早至第二世紀,因著大量的慕道者和信徒的需要,當地教會開設了教義學校(Catechetical School)。 到了俄利根的年代,因著逼迫的來臨,當時的院長革利免逃亡去巴勒斯坦,而俄利根在這危急存亡之際以十八歲之年紀接任院長之職。雖然面對很多艱難和挑戰,但俄利根憑著他的熱情和知識,將這所亞歷山大教義學校發展成享負盛名的學院。除了設計出不同程度的課程針對由慕道者到進深信徒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俄利根展示出基督信仰與當時眾多希臘哲學(如新柏拉圖主義)對話的可能性,在詮釋學、神哲學和護教等方面都證明基督教是有能力回應當時人們(尤其是知識份子)的需要。許多後來歷世歷代的基督教教義(如三位一體、神人二性)所用的字詞與概念,也是在俄利根這段時期發展出來的。因此,歷史上第一間神學院的起源,正正是為了回應身邊鄰舍的需要,以致信仰能在當時的社會中展現福音的大能。
總括而言,神學教育並非是象牙塔的學術活動,也絕不是教會的對立面。反之,神學教育其實是為貫徹每位基督徒所領受的最大誡命,就是愛主愛人。
1 參照BDAG(新約及早期基督教希臘文大詞典)。
2 Shema(שמע)是希伯來文「聽」的意思。這段經文可算是猶太人的「信經」。
3 細心的讀者會留意到這裡並沒有「盡意」這詞。但在希伯來文的語義上,「心」(לבב)其實也可譯作「意」。所以,耶穌在馬太福音同時提到「盡心」和「盡意」其實是有點重覆,可能是想強調理智方面。
4 教會傳統認為這所教義學校可追朔至第一世紀,由馬可親自成立。